藍虎 Maltese Tiger / Panthera tigris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貓科 Felidae
屬: 豹屬 Panthera

馬耳他老虎,或藍色老虎,是一個懷疑色彩變形,老虎,報告大部分來自福建省的中國。據說它有藍色的皮草與深灰色條紋。術語“馬耳他”來自國內貓術語,藍色的皮毛,指的是石板灰色色彩。許多貓這種著色存在於馬耳他,這可能導致使用的形容詞在這方面,但猛虎組織沒有任何關係與島內。

大多數馬耳他虎報一直是南方中的亞種。南中國虎今天是極度瀕危,“藍”基因可能會完全滅絕。然而,“藍色”老虎也有報導,韓國,家庭的東北虎。

目擊:
1910年前後,哈里考德威爾,一個美國傳教士和大遊戲獵人,發現和狩獵藍色老虎福州外面。他的搜索是在他的書中記載藍虎(1924),以及他的同伴狩獵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在他的營地及路線,在中國(1925年,第七章)。。考德威爾援引查普曼這樣:

“該標記的野獸是驚人的美麗。地面顏色是一個微妙的陰影馬耳他,轉變為淺灰色,藍色的下體。條紋的明確界定和喜歡那些普通黃色的老虎。”
-考德威爾在查普曼(1925)

最近的一個報告,給貓的神秘世界的作者卡爾遐克爾,來自兒子一美軍士兵在韓國誰曾在朝鮮戰爭期間。可疑-討論]他的父親有遠見的一個藍色的老虎山附近什麼現在是非軍事區。藍虎也報告了緬甸。

黑老虎也長期被認為是神話,但一些皮毛證明,偽melanistic或hypermelanic老虎是存在的。他們不是完全黑,但密集,寬條紋,部分掩蓋了橙色背景顏色

遺傳學:
另見:貓外套遺傳學
為支持藍虎理論,馬耳他色貓肯定是存在的。最常見的是家貓品種,俄羅斯藍,以及多種英國短毛貓,英國藍,但藍山貓和猞猁也得到了記錄,也有基因突變,以及可能會產生藍色色調,或在至少在印象的藍灰色的動物。遐克爾認為,藍虎擁有兩個不同的對隱性基因-非刺(的S / s)和稀,其中相結合,產生了堅實的藍灰色色如發現家貓的由於中英藍和俄羅斯藍,但不會產生條紋藍色老虎報告。

只要結合非刺和稀釋等位基因可能確實導致灰或“馬耳他”老虎,但這樣的動物將很難可見的條紋或沒有好:正常虎刺之間切換(橙色)和非刺(黑)在不同地區的皮毛,以及抑制黑色素的產生徹底(白色)。非刺動物突變會產生類似黑豹的只有一個“空殼”的模式,所有的頭髮是黑頭髮,但保留其朵不同的質地,因此,“黑就黑”玫瑰花是可見的,在適當照明。結合全稀等位基因,顏色將是灰色的,但它仍然會導致unstriped或鬼條紋的老虎。

對於馬耳他和條紋毛皮,褐黑素生產可能必須抑制(切換從一個橙色的灰顏色),但保留刺(暗條紋,收益率),或許有些hypermelanism也將出席,以產生的動物一非白肚考德威爾的報告。事實上,這種基因是已知的獵豹,在那裡生產的動物的藍灰色,黑色板岩灰色模式。如果因素,如光線條件下都沒有丟失,這使得一個合理的匹配考德威爾的個人。

另一種方法是表達了非抑制色素(“龍貓”)等位基因-等位基因在其他情況下生產的白老虎-有時也被認為是可能的。這將產生“霾”的影響全身。結合一褐黑素抑制,它會產生白色與淺灰色的動物圖案,這些樣本也被稱為在獵豹

可能的分佈:
在小型或孤立的種群,遺傳漂變可以修復不尋常的特徵,如異常著色。阿非有害變異很快能成為普遍孤立的小種群。如果授予的突變基因的好處,如更好的偽裝,那麼受影響的人可能在競爭中出局那些沒有突變,這會發生在一個小更快自交系人口接近panmixia。

截尾北美貓 Bobcat / Lynx rufus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貓科 Felidae
屬: 猞猁屬 Lynx

短尾貓體型矮壯結實,體長大約有72cm-98cm。雄性短尾貓的體重不到15公斤。它們的毛色從淺灰到紅棕色不等,脊背中部的毛顏色通常較深,但轉入腹部後毛色逐漸變淺,但都鑲嵌有黑色或深棕色的斑點,最長15cm,毛茸茸的短尾巴上還點綴著一些深色的環狀斑紋,到了尾尖就成了黑色。短尾貓的四肢強勁有力,後腿甚至比前腿略長,這大概暗示著它們的攀登跳躍能力不可小覷吧~ 不過隨著地域分佈的差異,不同地區的短尾貓毛色體型都略有差別,總的來說大陸北部的短尾貓,體型較大,顏色較淺,而南部的短尾貓毛色漸深,體型略小。

除了北美大陸的北方地區、美國中部,短尾貓幾乎遍佈整個北美。很難說這是有幸還是不幸,正因為它們數量較多,人們在傷害它們的性命奪取它們的毛皮時幾乎不會有什麼來自心靈上的愧疚感,於是在北美也有人飼養它們以便宰殺(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北美的農場主還沒窮到需要政府鼓勵推廣這種「經濟動物」的地步)。不過在現代文明登上美洲大陸之前(這點我堅信)短尾貓的數量更多,似乎除了加拿大寒冷的北部地區,它們在北美大陸四處可見,包括雨林地帶。如今人類的貪婪捕殺、人類活動擴大造成的棲息地減少,食物匱乏等等原因使它們的「地盤」大不如前,在美國中部多個州已經沒有它們的蹤影了。

短尾貓對環境的適應力非常強,它們屬於雜食動物,以能捕到的任何動物為食,包括齧齒類動物、鳥類、小型哺乳動物、蛙類、爬行動物、家畜甚至腐肉等等。由於捕食家畜,它們也成了受農戶圍捕的對象,實際上它們的食物來源更多是那種影響到當地農業發展的「有害」動物。短尾貓個頭不算大,但對於比它體型大的有蹄類動物來說仍然是危險的殺手。尤其是鹿,一旦它們停下來靜立歇息一會兒,碰到有短尾貓在附近,就有可能遭遇危險。短尾貓是爬樹高手,還是游泳健將。

亞種:
Lynx rufus rufus -- 指名亞種(美國西北部和中部)
Lynx rufus baileyi -- 美國西南
Lynx rufus californicus -- 加利福尼亞亞種(加利福尼亞、內華達)
Lynx rufus escuinapae -- 墨西哥
Lynx rufus fascinatus -- 不列顛哥倫比亞
Lynx rufus floridianus -- 佛羅里達亞種(美國南部)
Lynx rufus gigas -- Maine
Lynx rufus pallescens -- 落基山區
Lynx rufus peninsularis -- 明尼蘇達、加利福尼亞
Lynx rufus superiorensis -- 美國中西部
Lynx rufus texensis -- 德克薩斯亞種(德克薩斯、墨西哥北部)

西班牙猞猁 Iberian Lynx / Lynx pardinus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貓科 Felidae
屬: 猞猁屬 Lynx

西班牙猞猁分佈於歐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亞半島上,主要居於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多山森林地區,在西班牙的克托.多納納(Coto Donana)國家公園裡有較多的數量

西班牙猞猁與歐亞猞猁在外形非常相似,除了體形較小,體色較淺,斑點較深外,其他幾乎沒有區別。很多人認為它們只是歐亞猞猁的一個亞種。西班牙猞猁體重一般10~15千克,只有歐亞猞猁的一半大。

西班牙猞猁一般捕捉兔類,也吃鹿類、鴨子和魚。

西班牙猞猁也是獨行客,一般在每年的1月繁殖,妊娠期2個月,每產2~3崽。幼崽5個月大的時候斷奶,7~10後獨立,但通常在它們的母親產下下一胎前,一直受到母親的呵護,通常是20個月。雌性一般每兩年生產一次。西班牙猞猁主要在夜間活動。

西班牙猞猁的主要生存威脅來自於棲息地的喪失和獵物的不足,有時在公路上被來往的汽車撞死,或者誤入捕獸的陷阱。一種粘液性痘病毒造成歐洲野兔的數量急劇下降,幾乎滅絕,這對西班牙猞猁的生存造成嚴重影響。

西班牙猞猁是嚴重瀕危動物,一般認為它們的數量不超過1200只,並且只有300~350只是雌性,這對它們種群的恢復非常不利。

歐洲猞蜊 Eurasian Lynx / Lynx Lynx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貓科 Felidae
屬: 猞猁屬 Lynx

猞猁現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獸。猞猁皮是直毛細皮中比較珍貴的品種,具有很大的經濟意義。我國毛皮業對國產猞猁皮,常依毛色將猞猁皮分為二種。即:「羊猞猁」、「馬猞猁」。

猞猁別名馬猞猁,猞猁猻。外形似貓,但比貓大得多,體重18-32千克,體長90-130厘米。身體粗壯,四肢較長,尾極短粗,尾尖呈鈍圓。耳尖上有明顯的叢毛,兩頰有下垂的長毛,腹毛也很長。毛色變異較大,有乳灰、棕褐、土黃褐、灰草黃褐及淺灰褐等多種色型,但有些部位的色調是比較恆定的,如外耳緣黑色或黑褐色,內耳緣乳灰色,耳尖叢毛純黑色,其中夾雜幾根白色毛,上唇暗褐色或黑色,下唇污白色至暗褐色,頜兩側各有一塊褐黑色斑,尾端一般純黑色或褐色,四肢前面、外側均具斑紋,胸、腹、鼠鼷為一致的污白色或乳白色。

其冬毛長而密,背部呈紅棕色,中部毛色深;腹部淡呈黃白色;眼周毛色發白,兩頰具有2-3列明顯的棕黑色縱紋。

猞猁生活在森林灌叢地帶,密林及山巖上較常見。喜獨居,長於攀爬及游泳,耐饑性強,可在一處靜臥幾日,不畏嚴寒,喜歡捕殺子等中大型獸類。晨昏活動頻繁,活動範圍視食物豐富程度而定,有占區行為和固定的排泄地點。每年3-4月份交配,妊娠期2個月左右,每胎2-4仔。壽命達達12-15年。

猞猁的氣息環境較寬,可可西裡的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高寒荒漠和高寒草甸等都有猞猁的足跡,棲居於巖洞、石縫之中,夜行性,活動隱蔽,聽、視覺發達,捕食各種鼠類、旱獺、兔、鼠兔和一些鳥類,有時也獵食體型較小的幼齡岩羊等中型動物,還會游泳。

猞猁是珍貴的毛皮獸,被毛細軟豐厚,色調柔和。20世紀80年代末期,猞猁皮黑市售價竟高達每張2000元之巨,巨額非法經濟利益使猞猁種群遭受了空前的災難。目前,在野外很難見到猞猁。

目前猞猁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猞猁共4個品種:
歐亞猞猁 Eurasian Lynx (Lynx lynx)
西班牙猞猁 Iberian Lynx (Lynx pardinus)
加拿大猞猁 Canadian Lynx (Lynx canadensis)
短尾貓 Bobcat (Lynx rufus)

加拿大猞猁 Canadian Lynx / Lynx canadensis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貓科 Felidae
屬: 猞猁屬 Lynx

加拿大猞猁(學名Lynx canadensis),是歐亞猞猁(Lynx lynx)的近親。不過,在某些特徵上,加拿大猞猁更接近於短尾貓(Lynx rufus)。

加拿大猞猁主要生活在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北部森林中。此外,在美國的蒙大拿、愛達荷以及華盛頓州也有大量分佈。

加拿大猞猁的外表很接近歐亞猞猁:毛皮茂密,呈銀褐色,有時帶有黑色斑點。夏天的毛色更顯紅褐。雄性的體型要大於雌性。尾巴尖端為黑色,耳朵尖也有黑色絨毛,腿長,腳上長有厚厚的毛,以幫助它們在雪地中行走。

捕食對象包括野兔、嚙齒類和鳥類,有時也會襲擊較大的動物,比如鹿。主要依靠聽覺和視覺確定獵物的位置。在很多地區,它們只捕食美洲兔(雪靴兔)。

加拿大猞猁是獨居動物,行蹤十分隱秘,通常在夜晚活動,活動區域很大。春季交配,每胎產一到五仔。

由於其毛皮的價值和棲息地的喪失,目前加拿大猞猁的數量在下降中。

猞猁共4個亞種:
歐亞猞猁 Eurasian Lynx (Lynx lynx)
西班牙猞猁 Iberian Lynx (Lynx pardinus)
加拿大猞猁 Canadian Lynx (Lynx canadensis)
短尾貓 Bobcat (Lynx rufus)

獅虎獸 Liger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貓科 Felidae
屬: 豹屬 Panthera

獅虎獸(Liger),是雄獅與雌虎雜交後的產物,因此與獅子和老虎一樣,同是貓科豹屬的一員。其樣貌與獅子相似,但身上長有虎紋。牠們和獅子不一樣,獅虎獸喜歡游泳。

雄虎與雌獅雜交後的產物,稱為虎獅獸(Tigon)。在自然環境中獅和虎的棲息地很少重疊,獅虎獸和虎獅獸主要是人類影響或主使之下的產物。由於種群差異,虎獅交配的很少,懷孕的機率極低,虎獅獸存活的幾率更是微乎其微。即便是在人工飼養的環境下,獅、虎受孕的成功率也僅為1%-2%,獅虎獸和虎獅獸極其罕見。有關資料顯示,目前世界上存活的獅虎獸、虎獅獸只有8-10隻。

獅虎獸的體型比獅或虎都要大。原因是雌性獅及雄性虎會把控制生長的遺傳基因傳給後代。獅虎獸因為並非雄虎與雌獅的後代,缺少了這一條基因,所以生長不受控制。獅虎獸由出生起會不斷生長,直至它的身體不能承受為止。

雄性獅虎獸不能生育,而雌性則大多可以。牠們可與雄獅交配產生「獅-獅虎」或與雄虎產生「虎-獅虎」,但都很短命。

藪貓 Serval / Leptailurus serval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貓科 Felidae
屬: 藪貓屬 Leptailurus

藪貓Serval最初來自葡萄牙語,意思是『像鹿一樣的狼』。要知道藪貓的相貌確實「超凡脫俗」:纖細的身體,修長的四肢,頎長的脖子,外加一對緊密相靠的超大耳朵,讓古代的人有了「狼」和「鹿」的聯想也不足為奇。

概述:藪貓的個頭和獰貓相當,體長約有67-100cm。它們的四肢相當長,竟然將近一米。藪貓渾身沙黃或紅棕色,身上佈滿黑色的斑紋或斑點,腹部得顏色偏白。在西非的藪貓身上的斑點比較小,斑點也不那麼明顯,以至於一度被人認為是另外一個獨立的物種。總的來說,來自濕潤地區的藪貓斑點更為精巧,而較為乾旱地區的藪貓斑點則比較大。藪貓的尾巴較短,不到身長的1/3,尾巴上有黑色的環紋裝飾。它們的頭部小,口吻部位也比較長。當然,最有特色的還是那對大耳朵。藪貓的耳朵長的位置比較高,而且兩耳距離也很近(見 上圖『特寫』),耳背毛色黑白相間。呃,總之那樣子是不像貓~,在相對潮濕的樹林地帶還有週身黑色的藪貓。

環境:藪貓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部分地區,除了非洲北部和西南部的乾旱沙漠、中部的熱帶雨林以外,都能見到它們的足跡。藪貓喜歡在水源充足的高草草原地帶生活,在這裡,它們剛好可以利用修長的四肢像羚羊般在高高的草叢或蘆葦間到處跳躍。不過儘管藪貓分佈甚廣,由於它們熱衷擇水而居,種群之間因此呈現隔絕狀態。在北非阿特拉斯山脈(摩洛哥、阿爾及利亞一帶)據稱還有藪貓的一支亞種(L.s.constantina)殘存。但即便那裡真有倖存者仍然悄然生活,它們也早已陷入絕境,要知道那裡已經有20年沒人見過藪貓。

種類:人類總共命名了14種藪貓亞種,但由於分歧甚多,目前被確定下來的只有7種。

亞種:
L. s. serval -- 指名亞種 南非
L. s. beirae -- 莫桑比克
L. s. brachyura -- 塞拉利昂--埃塞俄比亞
L. s. constantina --巴巴裡亞種 阿爾及利亞
L. s. hamiltoni -- 德蘭士瓦 (東部)
L. s. hindeio -- 坦桑尼亞
L. s. ingridi -- 津巴布韋 博茨瓦納 納米比亞
L. s. kempi -- 烏干達
L. s. kivuensis -- 剛果和安哥拉
L. s. liposticta -- 北安哥拉
L. s. lonnbergi -- 西南安哥拉
L. s. mababiensis -- 北博茨瓦納
L. s. robertsi -- 德蘭士瓦 (西部)
L. s. togoensis -- 達荷美和多哥

習性:同多數貓科動物一樣,藪貓也基本在晨昏或夜間活動。如果在雨季或哺育後代的時候,它們也會白天出來捕食,另外,部分地區的藪貓也會根據獵物的活動情況適當調整自己的作息習慣選擇白天捕食。別看藪貓個頭不小,它們平常基本只捕捉小動物,例如各種鼠類、兔類、鳥、蛇、青蛙、蜥蜴、昆蟲。運氣好的話它們也能抓點小羚羊之類個頭比較大動物好好飽餐一頓,因為藪貓雖然生了兩對超級長腿,但對草原追逐戰並不那麼感興趣,而更願意利用長腿優勢占高望遠、攀爬跳躍。比如它們會飛身躍入空中,用兩隻前爪拍擊鳥類和昆蟲,或者把它們按在爪下。藪貓在捕捉獵物的時候常常先用爪子連續擊打,把獵物拍暈甚至打死,然後才用嘴撕咬。藪貓的大耳朵在捕獵當中自然也起了重要作用,它們需要用那對超強大耳朵聆聽草叢或地下小動物細微的活動聲,分辨這些小東西的位置。曾有人看見它們埋伏在獵物的洞外,等那個小倒霉一接近洞口,它們就用長長的爪鉤把獵物從洞裡拖出來,甩到空中再行捕捉。

藪貓也會劃分自己的領地,母貓的領地大約有2-9平方公里,而公貓的領地則有母貓的兩倍大,並可能和母貓領地交叉。公貓之間的「戰爭」很有意思,頗具儀式性,它們會怒氣沖沖地面對面坐著,如果某位實在忍不住,把前爪推到對方胸口,另一位則會用嘴回敬這只來意不善的爪子,這樣你來我往,最終升級成全面打鬥。不過…………多數時候,這兩位文明的小紳士只會長時間地怒目而視,選擇用目光『攻擊』對方而已。

生育:藪貓的孕期大約有67-77天,每胎大約有1-5個寶寶(2-3個居多)。寶寶們大約在4-7個月的時候斷奶,母貓一般獨自撫養孩子,到了18-24個月,等到孩子性成熟之後,媽媽會把孩子趕出自己的領地,強行讓它們獨立生活。圈養狀態下的藪貓最長能活20年。

生存:藪貓的「天敵」除了豹、狗之外就是人(人似乎是所有生物的敵人,包括人自己)。由於十分不幸地擁有一身漂亮的皮毛,藪貓又是被人類迫害的對象。而藪貓很好捕捉,只要放狗追趕嚇唬(怪不得有 「走狗」一說,而狗自己還不斷被人類吃掉),就能讓驚恐萬狀的藪貓變成人類射擊的好靶子。此外,人類還認為它們是家畜殺手而對它們施以毒手,儘管那很可能是獰貓或者豺 幹的。另外,熱衷毒藥的人類每當毒殺鼠類,也會讓這種以鼠類為食的倒霉動物跟著遭殃。當然,它們面臨的問題還不止這些,比如,棲息地的喪失……唉,總之……十分十分不幸。

另:製造一件人類毛皮大衣需要殺害13只成年藪貓!

長尾虎貓 (美洲小豹貓) Margay / Leopardus wiedii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貓科 Felidae
屬: 虎貓屬 Leopardus

長尾虎貓或稱美洲小豹貓 (Felis wiedii) 棲息在森林,屬樹棲性、夜行性。主要為肉食性,以小動物為食。每胎1-2仔。壽命13年。頭及體長53-79公分,體重3-9公斤,尾長33-51公分,體色背部土橘黃至蒼土黃色,頸部有黑紋,背部有棕色斑點或斑塊,腹部白色有暗棕或黑色點,頭較短且圓,頰部有二黑線,中間為白色。耳大圓,背黑中有白斑,尾長有環紋,尖黑。

長尾虎貓與它們的南美近鄰虎貓(Ocelot)以及小斑虎貓(Oncilla)真是長的像極了,個頭也介於兩者之間。它們的體長大約有46-79cm左右,正好比小斑虎貓大點兒,又比虎貓小點兒。長尾虎貓的毛厚實柔軟,淺黃褐色的毛絨大衣上繪有深色的斑點、斑塊和條紋,有些比較長的斑塊中間顏色稍淺,那樣子就好像金錢豹的花紋被拉長了似的。當然,容易讓人們看走眼的虎貓和小斑虎貓斑紋也差不多如此。長尾虎貓的下巴、胸部、腹部以及四肢內側都是白色的,兩頰也各嵌有兩條深色斑紋,耳朵又大又圓,黑耳背上照例畫兩塊白斑。另外,人家還長著一對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呢~ 正如中文學名所暗示的那樣,長尾虎貓的尾巴很長,大概有身長的70%左右,這又有了另一層暗示,即它們是爬樹的超級高手。長尾虎貓的爪子相對比較寬,腳趾十分靈活,讓它們能夠僅憑一條後腿就能把自己懸在樹枝(怎是一個強字了得!)~ 最為奇特的是,長尾虎貓的踝關節極為柔韌,竟然能旋轉180度!這讓它們不僅可以像松鼠或猴子那樣在樹間躥上跳下,還能讓它們頭朝下地從樹幹上緩緩爬下來,這在貓科動物間是比較罕見的,多數的貓科動物只能從樹上快速跳下,要麼就讓後腿先著地。另外,如果在樹間飛躍時不慎失手,它們也能用後腳鉤住樹枝,繼續攀爬~ 長尾虎貓的跳躍能力也很出色。有人觀察到圈養的長尾虎貓垂直距離最高能跳躍6米,水平距離則達到9米!

長尾虎貓這麼卓越的能力,自然是以樹棲為主,也就是說它們只在森林地帶生活,不過有時在咖啡和可可種植園的高大樹林間也能偶爾見到它們留下的蹤跡。它們過去曾在美國德克薩斯生活過,如今那裡留下的僅存記憶。如今它們的家園最北端只限於墨西哥,經中美洲,往南延伸到烏拉圭。

長尾虎貓也是夜遊動物,吃的東西也不少,像那些同樣是樹棲的齧齒類動物啦,小猴子啦,松鼠啦,還有鳥、昆蟲、豪豬、三趾樹懶,甚至還有果子。

長尾虎貓可能也比較喜歡獨居生活,不過據說圈養的長尾虎貓之間即便在非求愛期,男貓女貓也會樂意待在一起,但具體怎樣只能有待專家進一步研究了。長尾虎貓的妊娠期大約是76-85天,不過通常只生一隻寶寶。寶寶一般在2個月左右斷奶,不過要長到爸爸媽媽的個頭還得要8-10個月。圈養的長尾虎貓壽命大約是20年。據說圈養的長尾虎貓毛色相對比較黯淡。或許長期的禁錮和對自由的渴望總會折磨著它們那顆小小的心。它們的繁殖率本身就不高(每兩年才能生育一次),可在動物園,幼貓死亡率更是達到了50%,不知道在自然界是否也同樣如此。

長尾虎貓由於毛皮美麗,又成了人類瘋狂捕殺的對象。:(((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人們終於對長尾虎貓皮毛貿易進行了限制,然而偷獵仍然層出不窮。除了因貪婪引發的屠殺以外,還有兩個原因讓它們的種群數量日益堪憂。一是無節制的森林砍伐。長尾虎貓是害羞膽小的動物,當森林由於砍伐出現斷帶後,它們的膽怯性格使它們無法在求偶季節穿越這些危險的人類斷帶去尋找幸福,於是後代越來越少。另外,美妙的皮毛又讓它們和虎貓一樣成為寵物市場的寵兒。不,不要幼稚地以為這是大好事!金剛鸚鵡就是因此瀕臨滅絕的……

而且,做一件人類大衣需要犧牲掉15隻長尾虎貓的性命!

亞種:
Leopardus wiedii wiedii (巴西東部和中部,巴拉圭,烏拉圭,阿根廷北部)
Leopardus wiedii amazonicus (巴西西部,秘魯,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
Leopardus wiedii boliviae (玻利維亞)
Leopardus wiedii cooperi (墨西哥北部)
Leopardus wiedii glauculus (墨西哥中部)
Leopardus wiedii nicaraguae (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達黎加)
Leopardus wiedii oaxacensis (墨西哥南部)
Leopardus wiedii pirrensis (巴拿馬,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秘魯)
Leopardus wiedii salvinius (危地馬拉,薩爾瓦多)
Leopardus wiedii yucatanicus (尤卡坦)

小斑虎貓 Oncilla / Leopardus tigrinus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貓科 Felidae
屬: 虎貓屬 Leopardus

小斑虎貓分佈於南美洲巴西、阿根廷、委內瑞拉,圭亞那,蘇裡南,法屬圭亞那,哥倫比亞,秘魯,巴拉圭,厄瓜多爾和烏拉圭等國的叢林地帶。

小斑虎貓的體形較小,最大的不過2.8千克(6磅)。其餘各方面都和虎貓非常相似。全黑色的小斑虎貓黑色種約占總數量的1/5。小斑虎貓在虎貓屬三種動物中(虎貓、長尾虎貓、小斑虎貓)體形最小。

小斑虎貓一般捕捉鳥類和齧齒動物。幼崽一般在每年的2月和8月出生。妊娠期74~76天,每產1~3崽。它們的牙齒通常是一齊長齊,並不是一顆一顆的長成。出生後17天才睜開眼睛,55天後開始吃固體食物。

小斑虎貓也是孤獨的夜行客。儘管體形較小,但也非常兇猛,尤其是雄性。

森林的砍伐仍是小斑虎貓生存的最大威脅。雖然所有的小斑虎貓都受到保護,但1977年有13000只,1983年有84500只小斑虎貓被安裝了監控裝置,證據表明偷獵的情況仍然時有發生。

亞種:
Leopardus tigrinus tigrina -- 委內瑞拉東部--巴西北部
Leopardus tigrinus guttula -- 巴西東中部--阿根廷北部
Leopardus tigrinus pardinoides -- 委內瑞拉、厄瓜多爾

虎貓 Ocelot / Leopardus pardalis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貓科 Felidae
屬: 虎貓屬 Leopardus

虎貓產於從美國的得克薩斯州到阿根廷北部的美洲。成年的虎貓身長90~30厘米,不包括30~40厘米長的尾巴。肩高45厘米,體重11~16千克。雌虎貓體型比雄的小。虎貓背上的顏色有白色、茶色、黃色和灰色多種。頭上有小黑點。臉頰上有兩條黑帶。背上有4,5條紋向的黑色條紋。身上有像鏈條一樣的黑色圖案。腹部呈白色,上面有黑點。尾巴上也有黑色的條紋和斑點。

虛貓棲息在森林、草原和叢林之中,善於爬樹。它們一般是晚上出來捕食,吃一些小到中等大小的哺乳動物,如鳥、魚和爬行動物。一年四季都可以繁殖。妊娠期普70天。一窩可產下2~3只。小虎貓生下來的時雖然很黑,但身上已經有像大虎貓一樣的條紋。虎貓較易接受人的飼養,但成年的虎貓脾氣較急躁,不易控制。

虎貓的數量在不斷減少,得克薩斯虎貓的處境已經十分危急。美國和大多數出產虎貓的國家已經宣佈捕殺和買賣虎貓皮為非法。

 

亞種:
Leopardus pardalis pardalis:亞馬遜雨林
Leopardus pardalis aequatorialis:安第斯山北部和中美
Leopardus pardalis albescens:墨西哥、德克薩斯西南部
Leopardus pardalis melanurus:委內瑞拉、圭亞那、特立尼達、巴巴多斯、格林納達
Leopardus pardalis mitis:阿根廷、巴拉圭
Leopardus pardalis nelsoni:墨西哥
Leopardus pardalis pseudopardalis:哥倫比亞
Leopardus pardalis puseaus:厄瓜多爾
Leopardus pardalis sonoriensis:墨西哥
Leopardus pardalis steinbachi:玻利維亞

彭巴斯草原貓 Pampas Cat / Leopardus pajeros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貓科 Felidae

屬: 虎貓屬 Leopardus

彭巴斯草原貓( Leopardus pajeros )是一個小型的貓種,出沒於阿根廷和智利。一直以來都認為是Leopardus colocolo 南美草原貓的亞種,但經科學家證實,卻是兩個不同的品種。

成年的彭巴斯草原貓會有兩英尺高,尾巴長約一英尺,用貌有點兒像家貓,只是頭部比較細小。棲息在野外的貓在外貌方面有多種毛色,有黃棕色而帶有斑紋的,也有黑色和深棕色而帶有暗斑的,活動範圍很廣,涵蓋南美大部分的中西部,從厄瓜多爾、智利的安第斯山脈到阿根廷的周邊國家。

彭巴斯草原貓因非常隱蔽,很難一睹其貌,對於牠在野外的狩獵習慣仍不很清楚,但可以肯定牠是夜行獵食動物,應該是以鼠類和雀鳥為食,而且也和在附近的農場狩獵家禽。

安第斯山貓 Andean Mountain Cat / Leopardus jacobitus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貓科 Felidae
屬: 虎貓屬 Leopardus

山原貓有時也被稱為「安第斯高地貓」,是一個非常罕見的貓科品種。顧名思義,它們生活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主要分佈在玻利維亞西南部,秘魯南部,阿根廷西北部和智利北部。它們生活的地方海拔通常高於5,100米,那裡寒冷而多風,幾乎沒有植物。造物主感慨於它們生活的艱辛,賦予了它們長長的柔軟的皮毛,以抵擋刺骨山風,據說它們背上的毛最長能有5cm呢。也許是因為它們周圍的環境所致,它們的毛色通常是銀灰或紅灰色,身上還點綴著紅棕色的斑點,它們身體的下部和腿側的斑點更深些,特別是尾巴,從圖裡你可以看到,尾巴上的斑紋是環狀的,讓人想起可愛的小熊貓。它們的個頭比家貓大,體長大概60-70cm。

由於它們居住環境是那麼偏僻,又如此害羞,人們對它們的生活習性幾乎毫不瞭解。事實上直到1980年,才有兩位科學家拍攝到了它們的照片。這些照片和兩位科學家的觀察所得在很長時間內成了研究這種稀有貓科動物的唯一資料。到了1999年,終於才有一位智利生物學家有幸拍到了第二組照片和錄像。

據推測,它們應該以齧齒類動物、蜥蜴、昆蟲、鳥類等為食。和其他貓科動物相比,它們或許更信奉機會主義,即能捉到什麼就吃什麼。

南美林貓 Kodkod / Leopardus guigna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貓科 Felidae
屬: 虎貓屬 Leopardus

南美林貓(學名 Leopardus guigna) 是美洲最小的貓科動物,只生活在智利和阿根廷兩國。南美林貓生活異常隱秘,極難發現,致關於這一物種的信息目前還知之甚少。

南美林貓通常體重為2.2公斤,體長39-51厘米。體毛為黃褐色或紅褐色,有深色斑點,通體黑色的變種也很多見。棲息在雨林、落葉林、灌木及針葉林中,主要以小型齧齒類和鳥類為食。妊娠期為72-78天,每胎1-3仔,平均壽命大約為11年。

目前共發現兩個品種:
Leopardus guigna
Leopardus trigillo

喬氏貓 Geoffroy's Cat / Leopardus geoffroyi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貓科 Felidae
屬: 虎貓屬 Leopardus

喬氏貓( Leopardus geoffroyi )是南美洲最常見的野生貓。它的大小與家貓相若。一般是棕黃色,毛皮具有黑點。 喬氏貓主要利用囓齒捕捉動物,如小蜥蜴,昆蟲,蛙類和魚類等。一些環保機構的關注,喬氏貓因身上的毛皮而受廣泛捕殺。喬氏貓約60厘米( 24 )長, 31厘米( 12 )厘米,體重只有約2-4公斤( 4-9磅) ,曾發現多達8公斤( 18磅)的報告。懷孕的喬氏貓,會小心地選擇地方生產他們的小貓。小貓成長很快,在6個星期內便可完全走動。主要棲息在安第斯山脈和潘帕斯(叢林森林地區)

南美草原貓 Pampas Cat / Leopardus colocolo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貓科 Felidae
屬: 虎貓屬 Leopardus

南美草原貓 (學名Leopardus colocolo) 是一種南美洲中西部草原上的小型貓科動物,分佈在安第斯山兩側地區,共有兩個亞種。

南美草原貓體型很小,一般體長只有55-70厘米,體重3-7公斤。體毛顏色多為灰色、黃色和暗褐色,並有暗褐色的條紋。通常一胎兩仔,平均壽命為9到16年。

沼澤貓 Pantanal Cat / Leopardus braccatus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貓科 Felidae
屬: 虎貓屬 Leopardus

沼澤貓 Pantanal Cat 又名南美濕地貓,是一個小型的貓科動物,外貌和南美草原貓極為相似,曾被認為是南美 草原貓的亞種。主要活動於巴西、巴拉圭、烏拉圭和阿根廷北部。

沼澤貓是一個較新發現的品種,科學家對牠並沒有很多資料,這罕見的物種到目前已知道有兩個亞種。

亞種:
Leopardus braccatus braccatus (Cope, 1889)
Leopardus braccatus munoai (Ximenez, 1961)

金虎 Golden tabby / Panthera tigris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貓科 Felidae
屬: 豹屬 Panthera

金色老虎是一個極為罕見的隱性基因顏色變化物種,到目前為止,只知道只有人工飼養的老虎才有此變種。牠和白老虎一樣,是一個顏色變化所形成,同是一個獨立的物種。但金老虎屬於寬帶基因變化,而白老虎則是顏色抑製基因變化。

金老虎和白虎一樣,其祖先主要是孟加拉虎。估計這種變化全是人工所為,最先是因人工故意繁殖白老虎而突然產生出來的顏色變種,無疑,金老虎的父母極有可能是白虎和老虎的混合種。而另一說法,是因為近親繁殖,致會導至隱性基因異變所產生的金色變化。

首次成功繁殖的金老虎在1983年美國佛羅里達洲,是由標準色的孟加拉虎和白虎混交而成,後證實是攜帶隱性基因所致。到目前為止,全球現有的金色老虎約有三十頭。

非洲野貓 Africa Wildcat / Felis Silvestris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貓科 Felidae
屬: 貓屬 Felis

野貓(學名:Felis silvestris)或稱斑貓或山貓,是一種小型貓科動物,原生於歐洲地區、亞洲西部,以及非洲。斑貓會獵補小型哺乳類、鳥類,或是其他體型相仿的動物。野貓可分為多個分佈於不同地域的亞種,其中包含了家貓(Felis silvestris catus),而世界各地又有許多回歸野外的家貓。

一項調查顯示,現存家貓是源自1萬年前生活於近東地區的的一部份野貓。此外,與野貓最接近的物種是沙漠貓(Felis margarita)。

非洲地區其他亞種:

Felis Silvestris Cafra (南非)
Felis silvestris foxi (西非)
Felis silvestris griselda (中非)
Felis silvestris lybica (北非)
Felis silvestris ocreata (東非)
Felis silvestris mellandi (非洲中西部)

歐洲野貓 European wildcat / Felis silvestris silvestris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貓科 Felidae
屬: 貓屬 Felis

歐洲野貓(學名:Felis silvestris silvestris)是一種小型貓科動物,可見於西歐、中歐、東歐、蘇格蘭和土耳其;在斯堪地那維亞、冰島、英格蘭、威爾斯,而生活在愛爾蘭的一個亞種則已滅絕。

歐洲野貓的外型與家貓相當類似,不過毛髮較厚重,體型也較大;主要棲息在森林裡,通常於白天活動。歐洲野貓相當少見,雖然在許多國家受到立法保護,但是獵人常將其誤認為家貓而射殺。

歐洲地區野貓亞種:
Felis silvestris cretensis (滅絕).
Felis silvestris caucasica (Caucasian wildcat) (高加索)
Felis silvestris grampia (Scottish wildcat) (蘇格蘭)
Felis silvestris jordansi (Balearic wildcat) (巴利阿里)
Felis silvestris reyi (Corsican wildcat) (科西嘉)

南非野貓 Southern Africa Wildcat / Felis Silvestris Cafra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貓科 Felidae
屬: 貓屬 Felis

野貓(學名:Felis silvestris)或稱斑貓或山貓,是一種小型貓科動物,原生於歐洲地區、亞洲西部,以及非洲。而南非野貓亦較為多人認知,皮毛顏色主要是灰底黑斑,不同於其他非洲野貓。斑貓會獵補小型哺乳類、鳥類,或是其他體型相仿的動物。野貓可分為多個分佈於不同地域的亞種,其中包含了家貓(Felis silvestris catus),而世界各地又有許多回歸野外的家貓。

一項調查顯示,現存家貓是源自1萬年前生活於近東地區的的一部份野貓。此外,與野貓最接近的物種是沙漠貓(Felis margarita)。

非洲亞種:
Felis silvestris foxi (西非)
Felis silvestris griselda (中非)
Felis silvestris lybica (北非)
Felis silvestris ocreata (東非)
Felis silvestris mellandi (非洲中西部)

黑足貓 Black-footed Cat / Felis nigripes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貓科 Felidae
屬: 貓屬 Felis

黑足貓棲息於非洲南部的戈壁、半沙漠等乾旱地區。主要在南非、納米比亞、博茨瓦納、安哥拉等國。

黑足貓是最小的貓科動物之一,最大的雄性體重也只有2.3千克,雄性比雌性大31%。這種貓的名字來源於它們的足底有黑色的標記。黑足貓的皮毛呈淡棕黃色,不同的個體從肩部、尾部到腿部都有黑色的條紋。

黑足貓吃無脊椎動物、鼠類、鳥類、爬行動物以及它們的卵。它們的食譜中50%是各種蜘蛛,雄性能捕捉野兔。黑足貓一個晚上能吃掉相當於它們體重1/5的食物,有時也能將食物保存起來。有的黑足貓被觀察到能咬死小的跳羚。

黑足貓在每年的8~9月間繁殖,而這期間雌性的發情期只有短短的5~10個小時,2個月後1~2只小貓出生,小貓出生在地下的土洞中,為了安全,雌貓會經常轉移它的孩子。3周後母親帶著小貓第一次來到地面世界冒險。小貓受到驚嚇時,並不會四處亂跑,而是就地隱藏,等待它們母親的訊息。小貓6周後斷奶,並且能夠自己捕捉獵物。

黑足貓也是孤獨的夜行者,它們用尿液和糞便標出自己的領地,一隻雄性的領地內有多只雌性。在夜晚黑足貓的叫聲非常響亮。黑足貓非常兇猛,在博茨瓦納當地的居民甚至相信黑足貓能夠撂倒一頭成年的長頸鹿。

黑足貓經常誤入當地人為捕捉野犬而設置的陷阱,誤吃被毒死的蝗蟲。棲息地的過度放牧也使它們的生存受到威脅。當地農場主經常隱瞞他們捕捉黑足貓的情況。在博茨瓦納和南非,法律明令禁止捕獵黑足貓。

亞種:
Felis nigripes nigripes : 納米比亞
Felis nigripes thomasi : 博茨瓦納 (體色更黑)

沙漠貓 Sand Cat / Felis margarita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貓科 Felidae > 亞科:貓亞科 Felinae
屬: 貓屬 Felis

沙貓的分佈區域被分割成5塊,阿拉伯半島南部、乾旱的北非撒哈拉沙漠、俄羅斯裡海周圍地區、巴基斯坦南部。也許是人為的原因分割了它們的棲息地。


沙貓居住在廣大貧瘠的沙漠、山地,並且很好的適應了那裡的環境。沙漠中的極端氣溫最高可達58攝氏度,最低達到零下13攝氏度。並且嚴重的缺水。

沙貓是最小的貓科動物之一,體重一般只有2.3千克。腿短,頭部比例大,耳大。皮毛柔軟濃密,體色接近於沙的顏色,腿部有黑色的帶狀條紋。和大多數沙漠食肉動物一樣,沙貓腳底的肉墊很厚,而且有濃密的毛,適合它們阻隔熱得發燙的地表。地表最高溫度達到攝氏124度,遠高於水的沸點。除了有一對大耳朵外,沙貓的內耳也非常發達,適於它們捕捉沙漠中細小的聲音。

沙貓是夜行性動物,一般在夜間捕獵。一雙大耳朵能夠幫助他們保持涼爽,並且聽到很遠距離外的一點點小的聲音。它們捕食子午沙鼠、蜥蜴、昆蟲、鳥類、甚至有毒的蛇類。沙貓有時會把食物埋在沙內,等到食物缺的時候再來享用。它們從食物中獲取身體所需的大部分水分,泌尿系統也盡量的少排尿液,因此沙貓能夠相當長的時間不飲水。

沙貓沒有固定的繁殖季節,不過小貓卻在一年內幾個固定的時間段出生,撒哈拉地區的多在1~4月出生,土庫曼的4月,巴基斯坦的9、10月。發情期可長達46天。妊娠期約2個月,最多的一次可產8只小貓,出生時重量約28克,出生後三周內,每天增長10克的體重,5周後它們開始學會從地下挖掘食物,4個月後被驅逐,10~12個月性成熟,壽命13年,幼崽的死亡率為41%。

沙貓也是孤獨的掠食著,有時候雄性會幫助雌性養育幼崽。高溫的白天,沙貓一般很少行動,夜晚捕獵,黎明時分又鑽入地穴。每隻沙貓大約有16平方公里的領地,雄性沙貓的領地有時互相重疊。沙貓的叫聲類似於家貓,嘶嘶聲,咪咪聲等。

沙貓的天敵有帶毒的蛇、猛禽、野狗等,但是最主要的威脅還是來自於人類。它們的皮毛在非法市場上交易,偷襲家禽時,也有可能被逮住。在穆斯林地區,沙貓被當作穆罕穆德的同僚而受到保護。沙貓居住在沙漠之中,因此它們的棲息地還沒有受到較為嚴重的侵襲。沙貓在阿爾及利亞,伊朗,以色列,哈薩克斯坦,毛裡塔尼亞,尼日爾,巴基斯坦和突尼斯等國家受到法律的保護,但是在埃及,馬裡,摩洛哥,阿曼,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國家卻允許獵殺它們。

亞種:
Felis margarita harrisoni -- 阿拉伯、約旦
Felis margarita margarita -- 撒哈拉(阿爾及利亞---阿拉伯地區)
Felis margarita scheffeli -- 巴基斯坦
Felis margarita thinobia -- Turkestan

兔猻 Pallas cat / Felis manul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貓科 Felidae
屬: 貓屬 Felis

兔猻(Felis manul)是一種生存在中亞的貓科動物。兔猻原本是兔猻屬(Ctocolobus)中的唯一個物種,但現在則和家貓與野貓一起被歸於貓屬(Felis)之下。身長有60厘米(24英吋)長,另外的尾長則有25厘米(10英吋)長。毛髮是土黃色且帶有垂直的條紋,但有時會因為厚重的毛髮而變得不可見。

分佈:
兔猻居住在海百4000米(13000英尺)的亞洲草原上。它在夜晚活動,捕捉的獵物有囓齒目、鼠兔和鳥類。

外形特徵:
兔猻有幾個特徵和其他的貓科動物有所區分。它的腳是短的,臀部較肥重,且毛髮也很長、很厚。這使得它看起來特別地矮胖且多毛。它的毛髮會隨著季節而改變-冬天時會較灰且較不花。它的耳朵位置較低,且使其有一副有點像是貓頭鷹的面容。因為它那相對較肥的臉龐,一度被認為是波斯貓品種的祖先。

保護狀況:
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兔猻都因為它的毛而被人類狩獵,但現在有很多地區已開始有所保護,如中國。因為它會捕抓有害農作物的動物,所以被認為是有益的。但是,毒害囓齒目和鼠兔等有害農作物的動物所使用的藥劑也會影響到兔猻。

亞種:
Felis manul manul,居於蒙古、中國西部
Felis manul ferruginea,居於伊朗、哈薩克、吉爾吉斯、土庫曼、烏茲別克、塔吉克、阿富汗
Felis manul nigripecta,居於克什米爾、尼泊爾、西藏

叢林貓 Jungle Cat / Felis chaus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貓科 Felidae > 亞科:貓亞科 Felinae
屬: 貓屬 Felis

主要特徵:
體長60-75cm,尾長23-26cm,體重4kg左右。

分佈:
西藏的聶拉木、吉隆、墨脫、錯那、察隅以及門隅、珞渝地區。

生活習性:
棲息地海拔高度為2500m以下。常活動於溫暖濕潤的常綠闊葉林,河谷林緣,灌叢,開闊草地及農耕地坡地。

現狀:
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

荒漠貓 Chinese Desert Cat / Felis bieti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貓科 Felidae > 亞科:貓亞科 Felinae
屬: 貓屬 Felis

主要特徵:體形較家貓大,尾長,四肢略長,耳端生有一撮短毛。體長68~84厘米,尾長29~40厘米,肩高約25厘米,體重5.5~9千克。體背部棕傑或沙黃色,背中線不明顯。身上毛長而密,絨毛豐厚。頭部與體背顏色一致,上唇黃白色,鬍鬚白色。鼻孔周圍和鼻樑棕紅色。兩個眼內角各有一條白紋。額部有三條暗棕色紋。耳背面棕色,邊緣棕褐,耳尖生有一撮棕色筆毛,耳內側毛長而密,呈棕灰色。眼後和頰部有二橫弄棕褐色紋。四肢外側各有4-5條暗棕色橫紋。四肢內側和胸、腹面淡沙黃色。尾末梢部有5個黑色半環,尖部黑色。荒漠貓比兔猻骨粗實。吻部短寬。鼻骨後部也較寬,顴弓粗而寬,額骨略隆起,後部平。聽泡凸圓,很顯革,胸室大而近圓形,矢狀脊短,人字脊顯著。牙齒構造基本似虎、豹的牙齒。上門齒成一橫列,犬齒發達,裂齒尖銳。在原產地,荒漠貓經常被誤認為野貓。1973~1985年收集到的34只荒漠貓,經研究表明,荒漠貓和野貓、叢林貓有較近的親緣關係。1992年起正式命名為荒漠貓。

地區分佈:荒漠貓可算是神秘的小動物,它們還是我國的特有物種哦(當然,據說蒙古也略有分佈)。說它們神秘,是因為人類對它們所知不多,甚至連居住地都不能確定。以前人們曾記載在我國,它們可能分佈在四川、青海、甘肅、寧夏和陝西等地。但經過有關人員科學評估後,認為它們目前只出現在青海西部和四川北部(詳見《瀕危物種科學通訊》2004年第三期),不畏氣候的惡劣,在那裡的荒漠、山林邊緣、高山灌叢和高山草甸地帶生活。由於數量稀少,它們被定為我國II級保護動物(不知道目前是否上升到I級)。聽說青海西寧人民公園中的動物園曾成功人工繁殖出荒漠貓,使園內荒漠貓數量達到10只,這也使西寧動物園成為目前世界上所有動物園中荒漠貓數量最多的一個。它們的存在也幫助人們對荒漠貓有了些更多的瞭解。

生活習性:它們的食譜主要由多種齧齒類動物、鼠兔、旱獺、蜥蜴、鳥類等組成。有時食物緊缺的時候不得不跑到人類居住的地方搞點家禽填飽肚子。它們的聽覺十分敏銳,據說有時能依靠聆聽高原鼢鼠在地穴裡的活動情況把鼢鼠從地洞裡挖出來。

目前現狀:威脅荒漠貓種群數量的主要因素是偷獵、化學毒物及生存環境改變(瞧,都是咱們人類的原因)。因為它們原本數量稀少,即便它們不是偷獵的主要對象,但這些因素也會深深影響它們的未來。如我在文章開頭所說,目前它們被我國列為II級珍稀保護動物,在國際上則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CITES Appendix II)。

物種簡介:據瞭解,荒漠貓也是熱衷於在夜間和晨昏的時候四處活動的傢伙。同時也熱衷獨居。也就是說男貓女貓之間只有在每年冬天1月至3月的戀愛季節才會在一起待上一陣子。它們小小的戀愛結晶一般在2個月後出生,大概有2-4只,當然帶孩子的又是任勞任怨的貓媽媽們。

亞洲金貓 golden cat / Asiatische Goldkatze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貓科 Felidae > 亞科:貓亞科 Felinae
屬: 金貓屬 Catopuma

主要特徵:體長70~110厘米,尾長40~60厘米。體重10~15公斤。

地區分佈:亞洲山區森林、多岩石的山地。

生活習性:潛伏偷襲,用爪和牙殺死獵物。以鼠類、野兔、小型鹿類動物、鳥類為食。

目前現狀:中國II級重點保護動物。在國際上被列入CITES的附錄I中,為近危物種(NT)。

物種簡介:
金貓也叫亞洲金貓,過去曾被歸入貓屬,現在的分類學一般把它歸入金貓屬。圈養條件下壽命可達20年,但野外種群的平均壽命要短得多。

特徵:
金貓的體毛多為棕紅或金褐色,也有一些變種為灰色甚至黑色。通常斑點只在下腹部和腿部出現,某些變種在身體其他部分會有淺淺的斑點。在中國有一種帶斑點的變種,與豹貓十分相似。金貓顏色變異較大,正常色型是橙黃色,有美麗的暗色花紋。變異色型有紅棕色、褐色和黑色。不管怎樣變化,臉譜都一樣,眼的內上角有一道鑲黑邊的白紋。民間根據金貓的色型變化,分別把它們叫做"紅椿豹"、"小草豹"、"芝麻豹"。

分佈與棲息地:
金貓分佈在亞洲東部和南部的廣大地區,包括華南、西藏以及尼泊爾、印度、東南亞等地。它們喜歡棲息於山巖之間的森林中,在落葉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及熱帶雨林裡都能見到金貓的身影。金貓偶爾也會出現在相對開闊的地帶。在我國分佈於雲南各地、南方各省。

習性:
金貓是獨居動物,行蹤比較詭秘,因此野外種群的習性資料較少。研究者指出金貓主要在夜間活動,最近的研究則顯示有些金貓的活動並沒有很多規律。

金貓喜歡在地面上捕食,但也能攀爬到高處。它們的捕食方式類似於典型的貓科動物,一般以鳥類、蜥蜴、齧齒類及其他小型哺乳動物為食,有時也會捕捉幼鹿。金貓還會成對地捕捉比較大的動物。

亞種分佈:
目前共有三個已知亞種:
Catopuma temminckii temminckii,分佈於喜馬拉雅山脈、東南亞及蘇門達臘島;
Catopuma temminckii dominicanorum,分佈於中國東南部;
Catopuma temminckii tristis,分佈於中國西南部。

婆羅洲金貓 Borneo Bay Cat / Catopuma badia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貓科 Felidae > 亞科:貓亞科 Felinae
屬: 金貓屬 Catopuma

主要特徵:婆羅洲金貓的毛皮通常為紅褐色,也有少數灰色變種。研究分析表明它們與亞洲金貓是近親,但兩者的頭骨結構有所差別,婆羅洲金貓要小得多。婆羅洲金貓體長50厘米,尾長30厘米。

地區分佈:婆羅洲。

生活習性:婆羅洲金貓在夜間活動,居住在茂密的雨林與山巖突起處,以鳥類、齧齒類以及小型猴類為食。

目前現狀:由於森林被砍伐和人類居住地持續擴充(人類是打算佔領地球上的每一寸陸地,然後生活在鋼筋叢林中嗎?也許到那個時候人類離滅絕也不遠了……)等原因,這些神秘小動物的棲息地日漸縮小,它們的數量本來就極其稀少(恐怕遠少於大熊貓),它們的未來可謂令人憂心。由於缺少相應信息,CITES目前只將其列在附錄2中。

其他簡介:婆羅洲金貓對生物學家而言屬於頗為神秘的物種。很長一段時間內,由於沒有誰在自然界親眼見過這種貓科動物的活體,它一度被認為已然滅絕。沒人知道它的習性,對它的一切研究成果僅來自於保存在歐洲自然歷史博物館中的五張皮和兩副頭骨!1992年,婆羅洲的獵人偶然捕獲到了一隻成年雌性婆洲金貓。被送到當地的博物館時,它已瀕臨死亡。儘管「結局」令人悲傷,不過這為生物學家們第一次提供了近距離觀察這種動物的機會。1998年12月,BBC野生動植物雜誌首次公佈了婆洲金貓的活體照片。這只動物被稱重、測量身長、拍照、身體檢查並做了除蟲處理後被放回了大自然。乍看上去這個短期的小囚徒頗像亞洲金貓,於是有人懷疑或者它只是亞洲金貓在這個海島上體型較小的亞種。但對92年的樣本的血液做了基因分析後,人們已確認它們屬於新的種類,而且毫無疑問已瀕臨滅絕。婆洲金貓的個頭和家貓差不多大,約53-67cm。它們的毛色分兩種,大部分的婆洲金貓毛色呈栗紅,上面隱約點綴著黑色斑紋,它腹部和四肢內側的毛色是較淺的黃棕色,毛皮上還有些黑色的小斑點。還有一種是灰色,數量應該較少。婆羅洲金貓的耳尖較圓,耳後毛色漸深。眼角內側上部各有一條深色條狀斑紋向頭頂延伸,形成一個「M」字。下顎下方的顏色近白,並有兩條淺棕色的條紋在面頰後方交匯。婆洲金貓的尾巴頗長,尾尖漸細,尾巴內側有淺色的條紋,到了尾尖毛色見白,上面還點綴著一些細小的黑點。據推測,婆洲金貓主要的棲息地可能位於島上多石的丘陵地帶,那裡靠近濃密的熱帶叢林。不過也有記錄表明森林以及河邊也有婆洲金貓出沒,過去的三個樣本即從那裡捕獲。

獰貓 Caracal / Caracal caracal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貓科 Felidae > 亞科:貓亞科 Felinae
屬: 獰貓屬 Caracal

主要特徵:獰貓有時被人稱作沙漠猞猁或非洲猞猁。因為和猞猁一樣,它們都長著又大又尖的耳朵,大耳朵上都有長長的黑色叢毛。但獰貓和猞猁並不是類似的物種,從體形上比較,獰貓的個頭略小,約60-95cm長,且身形瘦長,四肢纖細,它們的尾巴也比猞猁長,約有身長的1/3。獰貓的毛色一般是淺黃棕或深紅棕色,腹部、眼睛四周以及下巴的毛髮則是白色的。同時,眼角還有一條細細的黑線,一直延伸到它們鼻子的地方。它們那雙大耳朵的背面是黑色的。實際上Caracal這個名字就是來自土耳其語「karakulak」,意即「黑耳朵」。當然也有人看見過全黑色的獰貓。

地區分佈:非洲和亞洲南部。

生活習性:棲息在乾燥的曠野,也有在山區、樹叢和沙漠活動的蹤跡。白天躺在洞穴中,半夜外出覓食,主食鳥類、小獸。以小家族形式在一起,有一定的領地,並用尿液標記領地的範圍。2歲性成熟。繁殖期不固定,孕期70天左右,每胎產1-4仔。壽命約17年。獰貓跳躍能力極強,能捕捉降落或起飛時的鳥類。

目前現狀:儘管在中非和西非部分地區,獰貓會因為它們的毛皮不幸成為人類的手下陰魂,它們的數量還是比較樂觀的。不過在南部非洲,由於它們有時以家畜為食,所以往往會被農場主殺戮。目前非洲獰貓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CITES Appendix II),而亞洲獰貓則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CITES Appendix I)。

物種簡介:獰貓在非洲大陸上有7個亞種,而亞洲只有兩種。在非洲大陸,獰貓在南非和納米比亞的種群數量最多,當然非洲大陸其他地區的獰貓也貓口龐大。不過出了非洲,生活在亞洲地區的某些亞種運氣就不那麼好了。生活在土庫曼斯坦的獰貓以及亞洲西南,印度西北部地區的獰貓數量較少。有些證據顯示土庫曼斯坦的獰貓並非一個獨立的亞種,而應該歸入西南亞洲的獰貓當中。但如果土庫曼斯坦的獰貓仍然是個獨立物種的話,它們的數量已經非常稀少,甚至可能滅絕了。獰貓大部分時候利用夜間捕食,但也會利用傍晚時光去搜尋獵物。當然,白天的獰貓也不會整天睡大覺,它們也會幹點抓鳥之類的舉動。獰貓身手矯健,常會以比較小的獵物為食,比如跳鼠、沙兔、地松鼠、巖狸等動物。當然,它也能捕捉到大一點的葦羚、小羚羊。獰貓有時會像豹子一樣,把比較大的獵物拖到低矮的樹枝上慢慢享用,這樣的食物通常能夠它們吃幾天的。另外,它們的捕鳥技術非常值得一提,由於獰貓十分敏捷又極善跳躍,它們能跳起好幾英尺高,將剛起飛的鳥捉住,比如鴿子和珍珠雞等。獰貓屬於「不善言辭」的動物,對於這個嘈雜世界它們更樂意保持沉默。而它們偶爾發出的叫聲則如同豹子。這時如有不明就裡的人類經過此處,沒準會被嚇住。大部分地區的獰貓沒有固定的交配期。經過69-78天的孕期,母貓會產下1-6只小貓。小貓大概在10天左右睜眼,並在10-25周斷奶。而在16-18個月後,「小貓」們走向性成熟,當然它們往往在12個月大的時候就獨自出去闖天下了。另外它們的壽命比較長,大約有19年。

亞種:
Caracal caracal caracal,分佈於東非、中非和南非
Caracal caracal algira,分佈於北非
Caracal caracal damarensis,分佈於納米比亞
Caracal caracal limpopoensis,分佈於博茨瓦納
Caracal caracal lucani,分佈於加蓬
Caracal caracal michaelis,分佈於土庫曼(瀕危)
Caracal caracal nubica,分佈於埃塞俄比亞和蘇丹
Caracal caracal poecilotis,分佈於西非
Caracal caracal schmitzi,分佈於以色列、西亞、伊朗、阿拉伯半島、巴基斯坦、印度

獵豹 Cheetah / Acinonyx jubatus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貓科 Felidae > 亞科:貓亞科 Felinae
屬: 獵豹屬 Acinonyx
種: 獵豹 Acinonyx jubatus

獵豹共有11個亞種,各亞種在體型和身上的色紋均有些分別:
Acinonyx jubatus fearonii / Africa Cheetah 東非獵豹
Acinonyx jubatus guttatus / North Africa Cheetah 北非獵豹
Acinonyx jubatus hecki / Northwest African Cheetah 非洲西北獵豹
Acinonyx jubatus jubatus / Southern Africa Cheetah 南非獵豹
Acinonyx jubatus ngorongorensis / East Africa Cheetah 坦桑尼亞獵豹
Acinonyx jubatus raddei / Transcaspian cheetah 裏海獵豹
Acinonyx jubatus raineyii / Eastern East Africa Cheetah 肯尼亞獵豹
Acinonyx jubatus rex / King Cheetah 皇帝獵豹
Acinonyx jubatus soemmeringii / Sudaningepardi cheetah 中西非獵豹
Acinonyx jubatus velox / Western East Africa Cheetah 東西非獵豹
Acinonyx jubatus venaticus / Asiatic Cheetah 亞洲獵豹

雖然獵豹在大貓中體型較小,但不失其大貓的基本特質,健壯、胸膛壯闊但腰部纖細。它擁有看來較小的頭腦,短嘴,也有對高視力的眼睛,寬鼻,小巧的圓耳。

成年獵豹體重為40至65千克,體長為112至135厘米,尾巴可長至84厘米。

獵豹的黃色毛皮上的黑色斑點是實心圓,而花豹的斑點則是如花朵狀的空心圓,美洲豹則是空心圓內還有個小圓點。

獵豹胸腹部為白色,尾巴則越靠近尾部條紋越明顯,而尾端則為全白色。

此外,獵豹臉上的斑點沒有其他豹來得密集,並在口鼻兩側有明顯的黑色淚腺。

獵豹也有少數發生毛皮突變,有著更大、更密集的斑點,被稱為「帝王獵豹」。過去曾經有被列為亞種的打算,但它們只是獵豹的突變體而已。野生的「帝王獵豹」目前只發現6次。

獵豹在貓科中,屬於獵豹亞科,有單獨的亞科、屬、種。不像歸類上花豹和美洲豹等之間有密切關係,它們與獵豹僅同為貓科。而花豹,虎,獅,美洲豹等歸類為豹亞科,豹屬。

有關獵豹的學名,「屬」的Acinonyx源自希臘語,作「不能動的爪」解,獵豹是貓科中唯一不能縮入腳爪的,可增加獵捕時的攻擊力,腳底粗糙的肉墊,可增加在奔跑時的抓地力,較普通貓科較長的尾巴可以保持於奔跑時的平衡。「種」的 jubatus則衍生自拉丁語的iuba,即「馬的鬃毛」,指小獵豹的長毛。

主要歐洲語言中的獵豹一詞,源自拉丁語的gattus pardus,解作「像貓的豹」,如法語的gupard、意大利語的ghepardo、西班牙語的guepardo、葡萄牙語的guepardo(和chita)、德語的Gepard。英語的cheetah則來自印地語的chita,也可能來自梵文中的chitraka,意指「有斑點的」。

母獵豹在懷胎90至95日後,會產下3至5只幼豹,幼豹體重出生時在150至300克。在出生後的13至20個月間,它們會離開母親,而獵豹的壽命在20年以上。不同於其他貓科動物,成年母獵豹並沒有主要的地盤,而想要避開其他的獵豹。公獵豹有時會組成小團體,通常是從同一家庭來的。

獵豹為食肉動物,捕食少於40公斤的哺乳動物,如瞪羚、黑斑羚、幼牛羚、人,以及野兔。偷偷接近到與獵物10至30米的距離,然後獵捕獵物,獵捕時速度最高可達到時速110千米,且僅一腳著地,但最多只能跑3分鐘,超過時生理構造使獵豹必須減速,否則它們會因身體過熱而死。通常在1分鐘內即可獵捕到獵物,如果獵豹獵捕失敗,那將是浪費體力。大致上6次捕獵中僅有1次會成功。

在遠古時期獵豹的棲息地已延伸到非洲與亞洲,在冰河時期時更到達了歐洲與北美洲,今日則大多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以南,少部份的獵豹在亞洲,但也已在絕種邊緣(參見亞種)。

它們喜歡較高的地方,如行至小山丘頂或樹上可以觀看獵物。它們不適合生活於樹木或灌木叢較多的地方,否則它們無法使用獨特的奔馳獵捕。

在以前,擁有獵豹的毛皮被視為地位象徵。而現今,則將復育獵豹列為重要的生態保育計劃,如動物園在內。因獵豹的侵略性較其他大型貓科動物來得小,甚至有時幼豹還被當成寵物販售。這是個非法的交易行為,因國際會議上已禁止個人飼養野生動物,或瀕臨絕種的動物。

在以前,農人常會認為獵豹會獵食他們的牲畜而將它們獵殺。而在現代的許多戰役後,已試圖讓農人們去保護獵豹。

古埃及以及古印度常飼養獵豹來當作寵物,但飼養的獵豹繁殖能力卻不如野生的。

博茨瓦納的獵豹。由於幼獵豹的基因因素,以及食肉動物的獵捕,如獅子與鬣狗,它們的死亡率相當高。且生物學家也證明現今獵豹的近親交配是相當嚴重的,且此現象已至少持續了1萬年,兩隻相隔幾千里遠的獵豹,它們的基因可說是毫無變化,這在動物界是非常不利於生存的。

獵豹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保護現狀表中是屬於易危的 (在非洲的狀況是易危,而在亞洲已在極危)。記錄於美國生態學學會——CITES(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附錄一的歸類為瀕危。

稀有動物:橙腹鸚鵡 Orange-bellied Parrot

橙腹鸚鵡 Orange-bellied Parrot,學名 Neophema chrysogaster,又名黃腹長尾鸚鵡,是澳洲特有的一種鸚鵡。雄鳥的上身呈鮮草綠色,下身黃色,腹部橙色。雌鳥及雛鳥的綠色較沉。牠們前額都有藍色斑紋,外飛羽藍色。牠們主要吃種子及草莓。橙腹鸚鵡分佈在塔斯曼尼亞,會到澳洲大陸南部的沿海草原過冬。橙腹鸚鵡的數量非常稀少,雖然在其中一個繁殖區有穩定或輕微的增長,但整體卻仍在下降。牠們故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危。野外的數量估計只有約150隻,飼養的約有100隻。

稀有動物:華南虎 South China Tiger

華南虎 South China Tiger,學名 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又叫廈門虎、中國虎或南中國虎,是虎的一個亞種,生活在中國的南部,是虎所有種類中最為瀕臨滅絕的一種,為中國一級保護動物。華南虎的個體較小,是虎類中個體最小的幾個亞種之一,雄虎身長約2.5米(加頭),重約150公斤。雌虎身長約2.3米,體重約110公斤。尾長80-100厘米。毛皮上有既短又窄的條紋,條紋的間距較孟加拉虎、西伯利亞虎的大。在過去,華南虎幾乎遍布中國各個林地,數量也最多。其分佈遠除華南以外,還包括華東、華中、西南的廣闊地區,甚至陝南、隴東、豫西和晉南等個別地區亦曾發現過。20世紀中期,南嶺地區成為華南虎的分佈中心,而鄰省的浙江、湖北、四川分佈則不太均勻。目前僅在廣東、湖南、江西和福建交界的山區還可能存在不到25隻。據估計,世界上少於20至30隻野生華南虎。在中國的19個動物園中,還有70隻圈養的華南虎。華南虎雖不喜歡長途泅水,卻能游過較狹窄的海峽,曾出現在像廈門、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島嶼上。

稀有動物:藍岩鬣蜥 Blue Iguana

藍岩鬣蜥 Blue Iguana,學名 Cyclura lewisi,是大開曼特有的一種極危蜥蜴。牠們以往被列為古巴鬣蜥的亞種,後來於2004年因其遺傳的不同而被重新分類為獨立的物種。藍岩鬣蜥是其中最長壽的蜥蜴之一,可以生存達69歲。藍岩鬣蜥棲息在乾旱森林或近岸的岩石及遼闊地區,雌蜥會於6月及7月在沙上挖穴生蛋。到了9月可能會生第二批。藍岩鬣蜥是草食性的,主要吃植物、果實及花朵。牠們呈黃褐色至灰色,雄蜥在繁殖季節有一種藍色調。牠們很大及重型,由頸底至尾巴端的背冠上有短棘。藍岩鬣蜥的化石紀錄顯示牠們於歐洲殖民時代甚為豐富,但到了2003年野外卻只餘下少於15隻,於21世紀初更相信牠們已經滅絕。牠們的衰落主因是被野生寵物掠食及失去棲息地。自2004年起,就有219隻飼養的藍岩鬣蜥釋放到野外。

稀有動物:巴拿馬金蛙 Panamanian golden frog

巴拿馬金蛙 Panamanian golden frog,學名 Atelopus zeteki,是一種極危的蟾蜍,巴拿馬的特有種。過往並不知這種斑蟾的存在,但當發現後其野生的種群已將近滅絕了,故急需進行保育。雄性巴拿馬金蛙在乾旱的環境身長35-40毫米及重3-5克,雌性則長約45-50毫米及重4-7克。在雨林中牠們會稍大,雄性長達48毫米及重12克,而雌性則長63毫米及重15克。牠們棲息在熱帶雨林地區,尤其在山區及近河流地區。巴拿馬金蛙的數量因壺菌病的擴散而大幅減少,另外失去棲息地及環境污染亦是減少的原因。巴拿馬金蛙的傳說指牠們在死時會完全的變成金色。巴拿馬金蛙可以環抱幾日至幾個月不等,而牠們一般會在淺河邊產卵。巴拿馬金蛙最特別的地方是牠們以手打訊號來溝通,向敵人及同類揮手。後由河流的噪音很大,影響了牠們哇叫的溝通,故牠們發展了這種獨有的溝通方式。巴拿馬金蛙可以分泌神經毒素來保護自己。雖然巴拿馬金蛙被稱為「蛙」,但除了有潤滑的皮膚及像蛙的外貌外,牠們其實是屬於蟾蜍。

稀有動物:越南金絲猴 Tonkin Snub-nosed Langur

越南金絲猴 Tonkin Snub-nosed Langur,學名 Rhinopithecus avunculus,越南金絲猴也叫東京仰鼻猴,是惟一分佈在中國以外地區的金絲猴,1910年被發現,直到1989年才被再次發現。現存數量很少,約250隻。越南金絲猴的體形較小,胸部腹部為黑色,四肢內側淺黃色。越南金絲猴僅分佈於越南北部宣光省和北太省之間石灰岩山地的低海拔亞熱帶雨林中。目前的研究表明,現存約至少4個種群,總數約250隻。越南金絲猴的模式標本產地是越南東京 Song-koi River的Yen-bay,.現收藏於大英博物館。目前,越南金絲猴IUCN的瀕危等級是瀕危,生效年代:1997年。

稀有動物:北美山豹 North American Cougar

北美山豹 North American Cougar,學名 Puma concolor couguar,又名美洲獅東部亞種,是散佈在北美洲的美洲獅亞種。北美山豹其實是一個包含了所有美國西部及北美洲東部美洲獅的亞種,當中唯一仍有爭議的是正處極危的佛羅里達山豹。很多已滅絕的種群都被列入此亞種中。北美山豹曾一度分佈至美國及加拿大東部地區,但現只有一些群族在美國西部生存。一般相信牠們是於1900年代初被完全抹煞。一些學者相信在如阿巴拉契亞山脈及東加拿大等地仍有一些殘餘的群族。有指一些貓科群族正與北美山豹混種,另外北美山豹亦有可能曾由美國西部急速向東擴展。

稀有動物:北白犀 Northern White Rhinoceros

北白犀 Northern White Rhinoceros,學名 Ceratotherium simum cottoni,又名北非白犀牛,是白犀的一個亞種。牠們是牧食的,生活在草原及大草原林地。牠們已從野外滅絕,全球現時只餘八隻。六隻在捷克的動物園,兩隻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聖地牙哥野生動物園。在捷克的其中四隻最近被運送到肯雅進行繁殖。北白犀以往分佈在烏干達西北部、乍得南部、蘇丹西南部、中非共和國東部及剛果民主共和國東北部。1970年代及1980年代之間的非法獵殺令牠們的數量由500隻減至15隻。由1990年代至2003年間,其數量回復多了32隻。2000年的研究發現牠們的數量有在上升,確定的共有30隻,及可能另有6隻。自2003年中後,非法獵殺再度猖獗,牠們野外的數量急降至5-10隻。在加蘭巴國家公園 Garamba National Park 的5隻北白犀都已經死去,牠們因而從野外滅絕。

稀有動物:山地大猩猩 Mountain Gorilla

山地大猩猩 Mountain Gorilla,學名 Gorilla beringei beringei,是東部大猩猩兩個亞種之一。牠們分類兩群:一群在中非維龍加山脈的四個國家公園,包括烏干達西南的姆加新加大猩猩國家公園、盧旺達西北的維龍加火山公園、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的維龍加國家公園及卡胡茲別加國家公園。另一群則在烏干達的布溫迪森林,有指牠們是屬於第三個東部大猩猩亞種,但卻沒有正式描述。於2003年的研究中發現,自1989年以來,山地大猩猩的數量上升了17%。維龍加山脈的30個社群共有380頭山地大猩猩,而布溫迪森林的則約有320頭。但是山地大猩猩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仍是處於極危情況。由於失去棲息地、捕獵、人類疾病及戰爭,牠們正面臨滅絕的高度危險。於2007年9月3日發生勞倫特·恩孔達及剛果軍隊之間的衝突,令處於剛果處的山地大猩猩失去保護而面臨威脅。

稀有動物:菲律賓鱷 Philippine crocodile

菲律賓鱷 Philippine crocodile,學名 Crocodylus mindorensis,又名緬多羅鱷魚、菲律賓淡水鱷,是一種只分佈於菲律賓的鱷魚品種。在菲律賓,雖然嚴禁捕殺這種鱷魚,但牠們的分佈地正受到不斷開發及非持續性捕魚方法,例如魚炮影響,現時有關牠們的保育工作係由荷蘭一個基金會負責。菲律賓鱷昔日曾被認為是新畿內亞鱷(Crocodylus novaeguineae)的亞種,雖然牠們和灣鱷有着相同的分佈,但體型就比7元上灣鱷。牠們的野生數目不多於500至1,000隻。與其他鱷魚相比,菲律賓鱷的口鼻部比較闊,身型也較細小,通常不超過3米,而雄性一般比雌性大。這種鱷魚的攻擊性不算太強,但如果受到騷擾,便會咬人。

稀有動物:紅狼 Red Wolf

紅狼 Red Wolf,學名 Canis rufus,是一種生存在北美洲的犬科動物,分佈於美國東南部,近來有研究指出祖先是灰狼和郊狼的雜交種。1970年代以來就因毛皮、和農人起衝突等原因面臨滅絕。此外和郊狼雜交也是重要原因。曾經一度被認為野外滅絕,後來在1989年將馴養的狼引入北卡羅來納州,如今已繁衍到超過50隻。此外,還有150多頭紅狼在美國被圈養。由於數目稀少,紅狼常找不到同類繁殖,而與北美大草原的小狼交配,令純種紅狼的數量下降。

稀有動物:黑足鼬 Black-footed Ferret

黑足鼬 Black-footed Ferret,學名 Mustela nigripes,是一種原產於北美洲的小型食肉性哺乳動物和唯一原產於北美地區的雪貂,亦是俄國草原臭鼬的近親。鼬科。同科物種有:黃鼬(黃鼠狼)、水貂、臭貓、貂鼠和獾。牠與被馴化的白鼬外型非常相似,常被別人混淆。黑足鼬是北美著名的瀕危物種。1937年,加拿大的野生黑足鼬已全部滅絕。1967年在美國被列為瀕危物種。